
销售热线:招商QQ29240
联 系 人:客服QQ-29240
娱乐网址:www.yttlsc.com
集团邮箱:29240@qq.com
有这么一张毛主席的照片,直到现在,还让好多人看了就心里发酸,忍不住掉眼泪。这张照片是1936年初夏拍的,当时毛主席站在陕北保安县(现在叫志丹县)一座破窑洞前,那年他43岁。照片里的毛主席,衣服破破烂烂的,人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整个人看着特别疲惫。这照片是美国记者斯诺拍的,他通过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毛主席的样子。
这张照片为啥能打动这么多人呢?大家都觉得,毛主席之所以看着这么憔悴,主要是因为长征那段时间,他长时间营养不良,精神压力也特别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张照片就是长征后毛主席最真实的模样。毛主席跟普通红军战士一样,经历了生死考验,走过了那段特别艰难的路。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陕北。资料上说,斯诺在陕甘宁边区待了92天,跑了10多个县镇,行程超过千里。周恩来明确跟他说,他在这儿采访没有任何限制,看到啥都能报道。周恩来还给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92天访问计划,安排他跟毛主席、红军高级指挥官面谈,还让他到红军前线去,跟普通老百姓和民兵接触。周恩来说:“你不是者,但我们还是欢迎你来苏区访问,任何记者来我们都欢迎。记者能不能到苏区,限制是搞的,不是我们。你看到啥都能公开报道,我们会全力支持你。”
所以啊,斯诺在陕北的时候特别自由,想跟谁聊天就跟谁聊天。他也因此好几次跟毛主席面对面交流,还拍了好几张毛主席的照片。后来,斯诺把自己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他在陕北的经历和感受,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斯诺在书里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印象:“他是个瘦瘦的男人,脸长得有点像林肯,个头比一般中国人高,背有点驼,浓密的黑发垂到肩膀,眼睛亮晶晶的,鼻梁高高的,颧骨也很突出。刚见到他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个特别聪明的知识分子。”可过了几天,斯诺又碰到毛主席,那会儿是傍晚,毛主席光着头在街上走,跟两个年轻农民聊得热火朝天,还做着手势。斯诺一开始都没认出来,还是别人提醒他,他才反应过来。虽说悬赏25万元抓毛主席,但他一点儿都不害怕,跟周围的人就跟平常一样相处。
从斯诺的描述里能看出来,毛主席虽然身体不太好,但精神状态特别坚韧,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光。好多人都对毛主席这种坚韧的意志特别有感触,金一南将军就是其中一个。金一南的父亲参加过长征,他经常跟子女讲自己在长征里的经历,还特别强调长征特别艰难,到处都是死亡和考验。金一南说过,长征根本不是啥简单浪漫的冒险,红军在两万五千里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逃命”。长征其实是红军为了躲开敌人的围剿,没办法才进行的战略撤退。
在跟斯诺的多次聊天里,毛主席给斯诺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虽说红军和毛主席个人都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但毛主席一直都很乐观,特别有信心。斯诺在书里写道:“毛主席不光是党的领导人,还是个公认的导师、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民族英雄,是全民族的领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民救星。”
斯诺看到毛主席那张照片的时候,虽说毛主席当时处境特别困难,但他对革命的前途还是特别有信心。照片里的毛主席跟普通红军战士没啥两样,破窑洞里就挂着几张地图,环境特别艰苦。让斯诺特别吃惊的是,作为好几万红军的最高领导,毛主席住的地方最值钱的东西就只是一顶蚊帐,他身边就一卷铺盖和两套普通军装,啥个人财物都没有。这一点,后来毛主席的勤务员陈昌奉也证实了。
陈昌奉一直跟着毛主席走完了长征,也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之一。陈昌奉回忆说:“主席的行李特别简单:两床毛毯,一条洋布被单,两套灰色军服,一件银灰色毛衣,还有一把修补过的雨伞,一个吃饭的缸子,还有一个装满地图、文件、书籍的公文包。每次出征,主席就背着公文包,拿着雨伞,我负责背别的东西。到了营地,我们就用两块木板垫起来,铺上毯子和被单,衣服当枕头,那就是主席的睡床。”
这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他一点儿都不在乎个人物质生活,一直都跟老百姓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毛主席还特别关心老百姓的苦处,他曾经感叹说:“我一听到老百姓哭,看到他们受苦,就忍不住掉眼泪。”(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