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销售热线:招商QQ29240
联 系 人:客服QQ-29240
娱乐网址:www.yttlsc.com
集团邮箱:29240@qq.com
在红军万里长征的四条线路中,从用时、距离和形状上来看,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这两条线路是最相似的。
时间上,中央红军的长征始于1934年10月,到达陕北的时间是1935年10月,用时12个月。
红二方面军长征始于1935年11月,止于1936年10月,用时11个月。
线路上,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都是先西进,在云南-转弯-,然后北上入川,最后到达陕北。
其中有7个省是两条线路都经过的,分别是: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另外,中央红军还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红二方面军经过了湖北和青海。
此外,如果按建国后的省级行政区来计算,应减去西康省,增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所以仍是14个。
1997年重庆成为了中央直辖市,所以说长征经过了现在的15个省,也没错。
第一阶段是-西进-建立新的根据地;第二阶段是-北上-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
两个阶段在-路线上的分界点-是云南丽江石鼓,但-决策上的分界点-是滇黔边界的盘县(今贵州盘州市)。
我对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做了一个总结,可以方便大家理解和记住这条线次-声南击西-后北上,6个与中央红军长征线出发地:湘鄂川黔苏区
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后,于1934年11月26日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
和中央红军的长征一样,红二方面军长征的最初目的地也不是陕北,而是战略转移,寻求建立新的根据地。
对湘鄂川黔苏区发起的第一次-围剿-始于1935年1月,出动了11万人马。
不过我们都知道,那时中央红军已开始转战贵州,所以蒋介石的心思主要在乌江以西,而负责-围剿-贺龙部的,是湖南军阀何键和湖北军阀徐源泉。
红二、六军团用了半年的时间,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最困难的时候曾减员至9000余人,但反-围剿-胜利后又扩大到了2.1万人,新成立了红18师和红11、红17团。
1935年10月,蒋介石组织了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这次加入了中央军,兵力达到了20万。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重视这次-围剿-,是因为此时中央红军已到达陕北,而湘鄂川黔苏区成为了长江以南唯一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
这次的情况和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类似,敌人通过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红军很难通过运动战实现各个击破。
所以当任弼时用密码复电周恩来后,收到的是张国焘用他和朱德的名义发来的回电。
10月9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并转中共中央,汇报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的情况,然后在15日和19日收到两封回电。
但当时的情况,-各个击破之-已经很难实现,-取守势-当然更不行,所以只剩下了-远征-这个选择。
-远征-的目的地该定在哪里呢?苏区省委于11月4日在桑植开了个会,决定向湘黔边地区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
这个决定的依据,其实仍是来自于中共中央的指示,因为在2月份,也就是上一次反-围剿-期间,中央和中革军委曾来电:
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
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突围誓师大会。
红二、六军团对于长征的准备,明显地吸取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经验教训,其中最显著的有两条:
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所以红二、六军团的长征线路从一开始就能做到-飘忽不定-,而不是沿直线向西。
石阡在桑植的西南方向,但沿途敌人众多,所以贺龙选择的突围方向是正南,直下湘中。
在顺利渡过敌人防守薄弱的澧水和沅水后,贺龙兵分两路,以红二军团南下夺取湘中的溆浦等地,又以红六军团声东击西,东渡资水后占领了锡矿山一带。
时任红六军团16师47团团长的覃国翰(开国少将)写过一篇文章《点燃锡矿山的革命烈火》,文中这样写道:
我军风驰电掣般地直插湘中,使敌军企图将我2、6军团围歼在龙山、永顺、桑植间的计划宣告破产,打乱了敌人的阵脚,迫使敌人不得不改-围剿-为-尾追-。
湘中地区富饶,红军在这里休整了一周,打土豪、分浮财、宣传党的主张,不仅补充了物资,还扩大了红军,仅红16师在锡矿山-就扩大红军8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工人。
离开湘中后,红军仍未西进,而是继续南下,在完成对敌人的调动后,又突然向西,在黔阳一带渡过清水江,再一次甩掉了敌人。
1936年1月9至12日,红二、六军团先后进占江口、石阡,完成了向黔东(即湘黔边地区)的转移。
同时,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而留守苏区的红18师,也在同期抵达江口,与主力会合。
根据老红军彭湘臣(时任红18师531团1连文书)的文章《红十八师单独突围长征》的总结,红18师-辗转于湘鄂川黔边20余县-,-战胜了敌人7个师又3个旅的围追堵截-,经历了-10次重大战斗-,-损失千余人-。
从线师更趋近于-走直线-,但这并不能说明主力部队在-走弯路-,因为主力突围后,敌人的布防也改变了。
这就好比同样执行调敌任务的红九军团可以在乌江以北走-弓弦-,而中央红军主力在乌江以南走-弓背-。
另外,如前所述,红二、六军团的长征经过了湖北,这段足迹也主要是由红18师-踩-下的。
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石阡开会,决定放弃在湘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原因有三:
一是红军在抵达黔东前,曾在便水和敌人打了一仗,虽然成功阻滞了敌人的追击,但歼敌效果不理想;二是石阡地区人烟稀少,不利补给;三是敌情日益严重,已达到了15个师。
会议确定的新目的地是贵州西部,换言之,继续向西,从湘黔边转移到滇黔边,具体地点为黔西、大定和毕节一带。
这时蒋介石是怎么想的呢?他判断贺龙部会和中央红军一样北渡乌江,所以加紧在乌江两岸修建工事。
但贺龙第三次选择了南下(离开苏区是南下,离开湘中也是南下),出其不意地连克瓮安和平越县城。
中央红军也曾攻克瓮安,所以这里是两条长征线路的第一个相交点,一方面军北上乌江,二方面军南下平越。
在开国少将左齐(时任红六军团连指导员)的回忆文章中,对这条线路做了如下记录:
部队折向西南,日夜兼程,取瓮安,下牛场,直捣龙里,威逼贵阳…但是我们没有去打贵阳,却从从容容地经扎佐,过修文,进抵乌江上游的鸭池河边…
红军进占上述三地的时间分别是2月3日、6日和9日,并于7日在大定成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贵阳,可以说是红一、二方面军两条长征线路的第二个相交点,具体来说,应该是在贵阳、息烽和龙里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这段时期里发生了不少故事,比如扩红5000人,周素园老人加入长征,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地方武装等等,本文就不展开了。
虽然红军的工作卓有成效,但建立川滇黔根据地的计划还是失败了,因为没能粉碎军的进攻。
万耀煌其实也是一位堪称军事家的人物,后来在蒋百里病逝后,成为了陆军大学的教育长。
在云贵追击中央红军时,万耀煌是离红军最近的先头部队,但因为他的谨慎,没有给巧渡金沙江的红军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红军原打算前往安顺地区建立临时根据地,相机返回湘黔边,但因为敌情严重,不得不于3月2日放弃了原计划,转兵乌蒙山北麓,也就是云南的镇雄、彝良、盐津一带。
接下来十几天发生的事情,就是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堪称红二、六军团长征的-神来之笔-。
本文就不详述过程了,从线路上来看,贺龙率部在乌蒙山走了一个完整的-圈-,然后一路南下来到滇黔边界的盘县。
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
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红军离开毕节的时候,人数达到了2万人,到达盘县时减员为1.7万,但这个数字和长征出发时相当,所以仍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
另外,敌人的追兵已显疲态,而以逸待劳的滇军却态度保守,只取守势,于是,贺龙、任弼时决定暂留盘县,尝试在滇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
至此,红二、六军团在开始长征后,出现了4个主要的停留地,分别是:湘中、湘黔边(石阡)、黔西北(毕节)、滇黔边(盘县),是这条长征线路的主要节点。
放弃在盘县地区建立根据地,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是因为红四方面军张国焘、朱德联名的来电。
3月23日的电报,建议了5条渡江线、-在蒙、昭一带渡河-,也就是巧家地区,红九军团曾在附近渡过金沙江。
4、-进姚安、大姚、盐丰一带设法渡河,到华平(华坪)、永北(永胜)一带便为稳妥。
为什么过金沙江?第一个电报有争论,叫我们准备生姜、辣子、衣服等,我们不同意。
我们决经华坪之路线北进,四月一日前后开(始)向滇西方向移动,望在适当时派队接应。
3月31日,红二、六军团兵分两路,从盘县地区撤出,沿着中央红军入滇的足迹,西进云南。
昆明,是红一、二方面军两条长征线路的第四个相交点,更具体一点,应该是昆明以北的寻甸、嵩明、富民一线。
中央红军在这里分三路北上金沙江畔,但红二、六军团因为滇军的夹击,未能渡过普渡河,北上计划失败。
贺龙随后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新计划:从云南中部穿过,到金沙江的上游渡江,也就是可选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渡江点。
还记得前文总结的,贺龙的三次-突然南下-吗?加上乌蒙山回旋战后的南下,和南下佯攻昆明,这条长征线路上出现过五次-声南击西-。
随后,红二、六军团仍是兵分两路西进,并在宾川会合,23日进鹤庆,25日占丽江。
渡江后,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不化的玉龙雪山,于5月3日全部到达中甸(今香格里拉)。
红二军团为左纵队,经德容、巴安(今巴塘)、白玉到达甘孜;红六军团为右纵队,经稻城、理化到达甘孜。
接下来,两条长征线路再一次相交,地点是俄界、巴西、哈达铺一线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将台堡完成了长征大会师。
最后,总结一下红一、二方面军长征线路的六个相交点:贵州瓮安、贵阳(以北)、贵州盘县、昆明(以北)、甘肃哈达铺、甘肃静宁(以西)。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时约1.7万人,在湘中和黔西时都曾超过2万人,渡过金沙江时仍为1.7万人,甘孜会师时减员为14,300人,将台堡会师时为13,300余人,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中,减员比例最小的一支部队。